《放牛班的春天》是一部法国的电影,法国的电影,他们使用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,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,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,令你久久回味影片的意义。而《放牛班的春天》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,看玩电影,有一股温暖久久绕于心间。
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形式来展开整个故事。在故事的开头: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·莫汉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,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,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,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,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。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,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,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、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,往事并不如烟,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,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”这对教育而言,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,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。宽容是一种境界,是一种教育的智慧。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,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。很喜欢那种凝重的格调,两个苍老的老人,用因为沧桑而平静的心情,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。
有这样一个学校,名叫“池塘之底”,拥有着阴寒森然的建筑、沉重笨拙的大门,陈旧斑驳的教室以及压抑阴森的氛围。与其说这是一个学校,俨然更像一鬼片的古堡,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,通过一条幽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,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,恐怖,严历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。校长是一个贪婪、自私、刻薄的人,任意处罚学生,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,只能用“犯事的人,必定受罚”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。
在严格甚至近似于残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,他们孤傲而坚强的抗争着,仿佛等待着一个救星,又仿佛他们已经放弃了这种期待。他们不学无术,冷漠,野蛮无知。他们是使家长无奈,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。这群问题少年被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。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。从此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。感受不到爱和尊重,不许依恋。犯了事,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。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:将军,热气球飞行员,建筑家……原任班主任束手无策,无奈调职,然而一个人公认为一事无成的马修来了,就这样放牛班的“小春天”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。
他既不英俊潇洒,也不高大魁梧,中等的个子,还有点秃头,一上来就被孩子们叫光头老师。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,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,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“池塘之底”。
在马修与学生的故事有很多,他对于所有人都是宽容与鼓励,同时不失时机的随进应变与幽默风趣,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彻底的拉近。
我先从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比较突出的三个孩子讲起,这三个孩子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孩子。在这里有以盖贺克为代表的记仇,攻击性强的儿童,他为了报复麦神父对他的惩罚,砸伤麦神父;还有以贝比诺为代表的,由于失去双亲,缺少依恋而孤僻,甚至抑郁儿童;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让单亲妈妈头痛,对音乐极有天赋,但又自尊心十足,相当敏感的皮埃尔......
在马修的第一节课上,首先,马修要求打伤麦神父的盖贺克承担责任,可是盖贺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三秒后,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,即使在送往校长的途中企求马修发发慈悲以求宽恕时,也未得到谅解。然而,当马修看到乐科烈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,他还是意识到可以用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——让盖贺克去医务室照看麦神父,以感觉生命的脆弱,直到康复为止。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,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。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,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: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;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;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。面对这个自负的家伙,校长有意让他“碰壁”后的苏醒,便含糊地答应了。事实证明,相比毫无人性可言的暴力手段,马修的处理方式更为智慧,也更有效果。一方面,他让孩子去照顾麦神父,让他自己感受到因为自己的恶作剧,差点害死了麦神父,使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,学会尊重生命;另一方面,也让孩子懂得要尽力去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,通过自身的努力,得到别人的宽恕。使盖贺克的人性得到了一次升华。
接着,马修请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。没有任何讽刺与挖苦,极尽幽默、赞美之能事(“严肃的先生”“时髦的打扮”“酷哥有领导才能”)。可惜,当他处理好盖贺克事件后回往教室,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速写。面对这一场景,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。或是依据学校的“行动—反应”原则,禁闭三天,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;或是以此杀鸡儆猴,严惩恐吓抽打;或是进行思想教育,反省检查……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,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肖像素描,并滑稽地漫画式。
皮埃尔是影片中主角之一,就是影片开头的那个著名的指挥家。被前任教师评价为“天使的脸蛋,魔鬼的心肠”的他是一个喜爱偷窃、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。幽闭而敏感的心灵,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,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。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,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骨头、穿越校园,窜向云霄,窜向生命的天堂。可是,他很孤傲,也很自卑,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歌喉的美丽,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。然而,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,相反,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。因为,马修知道,唯有音乐,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;唯有音乐,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;唯有音乐,才能使他祛除邪恶,永葆生命的纯净。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:“他自己感觉不到,可我却确信无疑,他的嗓子是个奇迹,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。”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,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,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,将美梦化为奇迹。
然而,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,有着严重“恋母情结”而又被蛊惑的皮埃尔,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,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。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,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赋,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——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。美丽的东西,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。在皮埃尔倚柱忏悔,茫然若失的眼神中,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。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《黑夜》时,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,这时我们看到皮埃尔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。在他的眼神里,马修读到了自豪,被谅解后的快乐,还有,对于他是第一次,懂得了感激。
在第一节课的最后,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、年龄、理想的职业。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!诚然,这群早已听从野性的呼唤的孩子,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,没有晤对过自己的心灵。现在,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,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,不知是晴天霹雳,还是久旱逢霖?不过,大家都很用心,也许他们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现了罅隙,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辉映在他们的心灵之上。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可笑滑稽:消防员、牛仔、驯虎员、亡命徒、间谍、将军、热气球驾驶员、战士……可没有人想当代课老师。
整个班级中,惟有贝比诺,仍在彷徨踯躅。贝比诺,这是一个执着的小孩子,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经故去的父母来接他,于是他成了马修见到的第一个孩子。它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,在这里是饱受欺凌的,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,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贝比诺亲人的温暖,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贝比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,因为,经过相处,他已经离不开马修,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,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,最后,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,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。
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马修,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,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,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。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,语言粗俗,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。
马修通过给孩子们组合唱团,用音乐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我们看到这群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,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。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,倏忽之间灵魂飞舞而上,将泪痕烘干,把自我沉醉。课堂内,操场上,宿舍里,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,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。眼望着天空,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,在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。
一切都在跳跃,在奔腾,在开放,在变化。当皮埃尔墨水投向马修时,群起而攻之;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,甚至爬上办公桌,放飞纸鸽,放飞童真;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堂语言的竟然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,后来还加入了合唱团,弹起了风琴;皮埃尔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,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,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……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,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。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,让他灵感澎湃,渐趋佳境。
如果说,前面的几个例子都是教育的正面的话,那电影中插班生孟丹,他代表的就是教育的失败和人性的阴暗面。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。孟丹无恶不作,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,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,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,孟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,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。在影片的最后,孟丹还是没有走上正路,可以说,孟丹是教育的失败。十多岁的孩子就邪恶到无法挽救?这很明显是教育方式的不对。再冷酷的人心中总有柔软的地方,就如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弱点一样,只要耐心的找到这一点,专攻这一点,就没有挽回不了的遗憾。然而那位校长的暴力无疑是雪上加霜,致使孟丹的劣行越来越恶劣,忽视他人的生命,到达杀人放火的地步。
当然,站在新时代教师的立场来看,马修老师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师,他的教育也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。比如刚开始在校长采取“连坐”制而让他任意选择名字时,他委曲求全了;在皮埃尔因为漫画辱骂校长而被禁闭,马修支持了,空留一个无助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;在他的课堂上,屡屡充斥着以送到校长室来恐吓学生;面临蒙丹的到来,由于所谓的心理专家的测试近乎白痴,以及邪恶倾向,马修企图树立绝对权威,结果造成自身的胆怯与班级的混乱;在贝比诺遭到蒙丹的强势威胁时,马修再失良好的教育机会,而是以不向校长告发食堂用餐为交换条件,警告他“不允许再看佩比诺一眼,即使是一眼,也会让他的生活变成噩梦”;在蒙丹因为偷窃沙贝的手表而被禁闭时,他也只是埋怨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;更无法谅解的是,在学校资金丢失而误解为蒙丹所偷,被校长拷打半小时,强行送往警察局时候,向他投去求助的一眼,他竟然无动于衷,只留下蒙丹意味深长的一笑……这可能就是法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不同,因为不完美,而显得更加的真实。
但是纵观全片,还是充满着温情和爱的。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,渐渐产生了悔意。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。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,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,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,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,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,盼来了“放牛班的春天”。
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就是爱和宽容,父母般的爱,手足般的爱,朋友般的爱。如今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,这样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爱。
学生之为学生,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,有缺点,不懂事,甚至会犯错误。老师之为老师,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,涵养胜于学生。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,享受教育的过程,感悟人生的成长。只有宽容,才有真正的理解;只有理解,才有会心的沟通;只有沟通,才有真诚的信任。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,呈现“万紫千红才是春”的美景,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,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,生根、发芽,茁壮成长。
马修正是这样,在院长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们的过错,有一次次宽容他们的过错,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他们。在他被校长解雇时,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,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,宛若花儿朵朵。
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中,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。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,容易受伤的,他们有调皮、贪玩的天性,难免会犯些小错误,每当这时,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,这样的教诲,需要讲求方法,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,但无论什么方法,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、宽容的心。
也许,我们都不是最完美的老师,也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,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尊重,信任,理解,热爱每一个学生,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,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和成长。用我们的爱,宽容和赏识,托起孩子生命的成长,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,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,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,积极地向上,向善。
您现在的位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