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那棵树
——读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一书有感
作为一名新老师,也常常自我反思,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上得怎么样,平时反思班主任工作有没有在某个细节上做得不够......这些自我反思的内容越多,范围越广,时间越久,就越容易发现这种自我反思属于自己的小范围,实在太封闭了,所以向优秀的老教师学习优秀的经验可以说是迫在眉睫。假期刚好有机会拜读了李希贵先生的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一书,有了不少感悟。他从管理者与教育者的双重角度解读他认为的教育,有很多平易近人的话语,却能道破教育的真谛。由此我一边读一边想到了我的孩子们,他们都希冀着自己能够在校园环境里成长,发展,为了让他们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,我也意识到做一名眼中有学生、心中有爱的老师是多么的重要!
翻阅完《面向个体的教育》一书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篇第一辑中,题为《发现那棵树》的文章。在这则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“在原始森林中穿行,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,可是,当我们走出森林,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,却常常语焉不详,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,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。所谓"不见树木,只见森林",也同样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习以为常。”他说校园不比森林,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,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、呵护白桦。于是,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,让百花争艳、百舸争流,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,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,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。这让我想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:“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,一个思想、感情和感受的世界”。这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每一个孩子虽然只是班集体的一份子,但没有一棵棵个体的树木,哪有浩瀚的森林?况且这一份子却几乎是每一个家庭的全部。当我们尊重每一个个体时,其实是在向他们的生命致敬,在维护他们精神独立、思想自由的尊严。
事实上,我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价值判断出发,在我的内心,确实有了所谓“理想之树”的轮廓,甚至有个非常清晰的标准,所以总是有所谓教师的权威在作祟。每当我走进教室,面对42个孩子的时候,我不自觉地就会想:如果这些学生都遵守纪律,都听老师的话,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该有多好啊!这样班里的秩序就会井然有序。这样的想法先不说现不现实,其实这就是“只见森林,不见树木”。遇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,也常常摆出老师的架势,以说教为主。有时候也能就学生的某个优点进行表扬,却也不曾与学生进行更深入交流。其实,静下心来慢慢回想:我们班的A同学虽然经常不完成作业,上课懒懒散散,字迹糟糕,一身的坏毛病,但他积极打扫卫生,有时教室地上有污渍,他总是第一个拿着拖把走进教室;B同学虽然时常语出惊人,还会打断老师的话,但他课上回答问题非常积极,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,称得上是课堂上合格的参与者;C同学常打打闹闹,但他乐于助人,也常解我的忧;D同学因为鼻炎,抽屉里总是堆满纸巾,但她又是个很温暖的小姑娘;……细细数来,每个学生的身上都闪烁着些许个性的亮光,是我平时总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他们,没有特别留意一片森林中的那颗独特的树。只有用心才会发现那棵树的特别,欣赏它的美。
经过这两年的成长,班主任工作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:班主任不好当,而且是越来越不好当。但是,既然当了班主任就必须竭诚尽力,扮演好班主任这一平凡而又必不可少的角色。通过近一年的工作经历,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自己的体会。
作为班主任,更应严格要求自己,提高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修养,以感染和教育学生。例如,要求学生知错就改,当我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时,我也真诚地对学生说:“对不起,这件事是老师没查清楚,错怪你了。”这样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错了,也会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。
而遇到那些特别的小树,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指责,我们班级小干部也会像老师一样去训同学,其他同学也会疏远那些问题学生。班级的凝聚力就会出现问题,班级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。我始终牢记“学生越是表现差、令人讨厌的时候,就越是需要被关心的时候。”怎样让这些学生融入班集体这片大森林,这是对我们如何做到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的最好的考量。有了老师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的公正的爱,同学之间就会向老师一样互相团结,没有了歧视,更多的是关怀,这也是班主任榜样力量的彰显。
我所认为的教育,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,更要看到有血有肉的人。教育的最终目的,是要传递给孩子爱、信念和力量。让他们学会自立、学会自强、学会自爱,把孩子培养成有富有个性的人。
在之后的工作中,我也会在一片森林里发现那棵独一无二的树,平等地对待班里每一位孩子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放下教师的权威,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,享受学习的乐趣。
您现在的位置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