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>>课程建设>>数学课程>>研究动态>>文章内容
孝雅师训| 聚焦核心素养 深耕数量关系教学
数学组探索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新路径专题学习活动
发布时间:2025-10-10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钱芬

  为推进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,10月9日下午,孝都小学数学教研组围绕“数量关系”教学展开深度研讨。本次活动以省级优课观摩为切入点,旨在探寻如何通过数量关系教学,有效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、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,实现从“教知识”到“育素养”的课堂转型。

{253F15F5-BF83-433d-AA74-3B5C4FC7F6A4}.png

IMG_20251010_152927.jpg

  一、以课为引,聚焦素养

  首先大家共同观摩了省评优课示范课——新苏教版四年级内容《加法数量关系》。高斐老师从参观天文台这一真实情境出发,引导学生在解决加法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和表达数量关系,在对比分析中探寻加法数量关系的本质,在用数学语言表达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抽象模型。

  二、各抒己见,碰撞智慧

  示范课结束后,数学组老师们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引,结合自身教学实际,围绕“数量关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”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研讨。

  丁露老师率先结合低年级教材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现状提出困惑:新教材将数量关系表达式由传统的“分量 + 分量 = 总量”调整为“总量 = 分量 + 分量”,她分析指出低年级学生以顺向思维为主,逆向表达式可能增加理解难度,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。

  针对丁露老师的困惑,童晓霞副校长对此回应,强调教学应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,建议在低年级初期采用顺向表达,待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后,再选择适当时机过渡到教材规定的标准表达,以此确保教学要求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,为低年级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。

  陈建刚主任则从数学思维培养的角度指出,“总量 = 分量 + 分量”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,相较于从条件推演的思路,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为数量关系教学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解读。

  随后,丁玉翰指出借助直观形象的模型图,能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可视化,显著降低学生理解难度,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为数量关系教学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方法参考。

  他以《解决分数乘法实际问题》一课,分享了引领学生为数量关系“建模”的过程。若能在此基础上,鼓励学生尝试绘制几何直观图,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补充。这不仅能令复杂关系“看得见”,更能让图示成为打通抽象思维与直观感知的桥梁,助力思维完成关键一跃。

  李荣伟老师则强调培养学生模型意识的长期性,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,通过持续引导与训练,学生的模型思想会逐步强化,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过程性思考。

  狄红亚老师结合示范课,高度评价了高教师通过数形结合、操作感知与变式训练,引导学生理解总量与分量的关系,实现了从具体感知到抽象建模的自然过渡。

  朱兴宁老师则从课堂整体设计角度进行分析,她提到本节课借助几何直观手段自然引出加法模型,又通过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认识到“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”,整个课堂引导巧妙、过渡自然,始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模型意识的双重培养,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。

  钱芬老师在反思中深刻认识到数量关系教学中“实例”的重要性,认为需通过丰富多样的具体实例,让学生完整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模型的完整过程,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,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关键策略。

  三、总结升华,指引方向

  活动最后,童晓霞副校长作总结引领,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:首先,要注重教学的一致性,加强低、中、高各学段在核心概念上的衔接与表达方式的规范,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;其次,要聚焦模型意识的培养,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经历“观察-分析-抽象-建模”的过程,真正实现从“学会”到“会学”的转变;最后,要强化推理意识的渗透,鼓励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、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,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、逻辑思考,让推理能力与模型意识同步发展。

  本次研讨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数量关系教学的理解,更为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。我校数学团队将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,深耕教研,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高阶发展。

  撰稿:钱芬

  摄影:朱兴宁

  审核:童晓霞

附件:
    关闭窗口
    打印文档
    网站公告 | 网站管理 | 日访问量统计| 总访问量统计
    主办单位: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小学   苏ICP备10201501号-3
    地址: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魏村沿江西路65号   电话:0519-85472057 85719820
    技术支持: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